乳腺原位癌伴早浸的组织学诊断是什么问
乳腺原位癌伴早浸的组织学诊断是什么
-
乳腺原位癌伴早浸是乳腺浸润性癌早期阶段,具原位癌成分(导管原位癌可见导管内细胞异型增生等,小叶原位癌见小叶内末梢导管等弥漫扩张及小圆形癌细胞)及早浸成分(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入间质且浸润范围<1mm),靠显微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辅助诊断,需与单纯原位癌、浸润性癌鉴别,其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有意义,预后相对较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定义
乳腺原位癌伴早浸是乳腺浸润性癌的早期阶段,指乳腺导管内癌或小叶原位癌等原位癌的基础上,出现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情况。
二、组织学特征
(一)原位癌成分特征
1.导管原位癌
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细胞呈异型性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可形成筛状、实体状等结构,细胞核大、深染,有明显的核仁,细胞间黏附性差。例如,在HE染色下,导管内癌的细胞形态与正常导管上皮细胞差异显著,细胞层次增多,失去正常的极性。
病变导管可扩张,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基底膜内。
2.小叶原位癌
可见小叶内末梢导管和腺泡呈弥漫性扩张,充满单一性、小圆形的癌细胞,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或椭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黏附性差,癌细胞未突破小叶基底膜。
(二)早浸成分特征
早浸是指在原位癌的基础上,有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进入间质。间质浸润灶通常较小,浸润的癌细胞巢或单个癌细胞散在分布于间质中,浸润的范围一般小于1mm。显微镜下通过HE染色可清晰观察到癌细胞与间质的界限,浸润的癌细胞形态与原位癌成分的癌细胞形态相似,但已经超出了基底膜的限制。
三、诊断依据
(一)显微镜观察
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对乳腺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固定、切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医生需要仔细寻找原位癌成分和早浸的成分,确定原位癌的类型(导管原位癌或小叶原位癌等)以及早浸的范围和程度。例如,对于怀疑乳腺病变的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将组织制成病理切片,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诊断。
(二)免疫组化辅助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更准确地区分正常上皮细胞和癌细胞,以及判断癌细胞的来源等。例如,导管原位癌通常表达CK(细胞角蛋白)等上皮性标记物,而小叶原位癌也有其特定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辅助明确原位癌的类型,同时对于早浸成分的判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确定癌细胞是否突破基底膜进入间质。
四、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一)与单纯原位癌鉴别
单纯原位癌没有癌细胞突破基底膜进入间质的情况,而乳腺原位癌伴早浸存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通过显微镜下对基底膜是否被突破以及间质中是否有少量浸润癌细胞的观察来进行鉴别。
(二)与浸润性癌鉴别
浸润性癌的间质浸润范围相对较广,而乳腺原位癌伴早浸的间质浸润范围非常局限,通常小于1mm。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间质浸润的范围大小来区分乳腺原位癌伴早浸和浸润性癌。
五、临床意义及预后相关
(一)临床意义
乳腺原位癌伴早浸的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它提示病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已经有了向浸润性癌进展的趋势。医生可以根据这个诊断结果来考虑手术的范围等治疗措施。
(二)预后
一般来说,相对于晚期浸润性癌,乳腺原位癌伴早浸的预后较好。因为病变处于较早阶段,通过合适的治疗(如手术切除等),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具体的预后还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伴随疾病等因素有关。例如,年轻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良好,预后通常相对更好;而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可能会对预后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