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是什么问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受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遗传上家族有相关病史会增加风险;神经生物学上多巴胺、谷氨酸系统改变与之相关;心理上个性特点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影响;社会环境中不良家庭、同伴影响及不当社会文化态度均会促使其发生。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系统改变
多巴胺系统:大麻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在大脑的奖赏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大麻类物质可促使多巴胺释放增加,长期使用大麻类物质会导致多巴胺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例如,长期滥用大麻可能会使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当停止使用大麻后,多巴胺系统的失衡可能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表现。
谷氨酸系统: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麻类物质的使用会影响谷氨酸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大麻类物质可能会干扰谷氨酸的代谢和突触传递,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等功能。长期的这种干扰可能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与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
个性特点:具有某些个性特点的个体更易受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影响。比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有较高的冲动性等个性特点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使用大麻类物质来应对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而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相关症状。例如,一些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等时,若自身个性特点使得他们应对方式单一,可能会尝试使用大麻类物质,进而增加患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风险。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与之相关。当个体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退行等,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时,可能更易依赖大麻类物质来逃避现实,而长期依赖会导致精神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些人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后,过度依赖大麻类物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从而逐渐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存在并伴有认知、感知等方面的异常。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例如,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家庭氛围紧张等情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更容易寻求外部刺激来满足心理需求,大麻类物质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长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患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比如,父母离异、经常发生争吵的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引导,更易走向不良的物质使用道路并引发精神障碍。
同伴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周围同伴存在使用大麻类物质的行为,并且对这种行为持认同或鼓励的态度,那么个体受到同伴影响而尝试使用大麻类物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尤为突出,他们为了融入同伴群体,可能会跟随同伴使用大麻类物质,进而逐渐发展为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例如,在一些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场合,如果有同伴宣扬大麻类物质的“好处”并示范使用,那么其他青少年很可能受到诱惑而开始接触大麻类物质,后续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相关表现。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中对大麻类物质的态度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某个地区或文化背景下对大麻类物质的危害性宣传不足,或者存在对大麻类物质使用的错误认知,认为其使用是一种时尚、潮流等,那么会增加人群使用大麻类物质的风险,进而提高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例如,一些文化中过度渲染大麻类物质的所谓“放松”“创意激发”等错误观念,会误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使用大麻类物质,最终引发精神障碍问题。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