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引起的问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引起的
-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正常可承受压力、缓冲震荡等。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引发因素有椎间盘退变(年龄增长及不良生活方式致其退变)、损伤(急性外力撞击及慢性损伤积累)、遗传因素、妊娠因素;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年轻人与急性损伤关系密切且易忽视症状,中老年人多因退变基础上的慢性损伤积累发病且恢复弱、治疗复杂,妊娠女性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多采用非药物保守康复治疗。
一、椎间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基础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位于椎间盘的中央;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包围髓核,起到限制髓核向外突出的作用;软骨终板则是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能够承受压力、缓冲震荡,并允许脊柱进行灵活的运动。
二、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引发因素
(一)椎间盘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变。年龄因素是重要影响之一,一般人到30岁左右,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纤维环的韧性也逐渐下降。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椎间盘退变是较为常见的内在因素。此外,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速椎间盘退变,比如长期伏案工作、过度劳累等,这些情况会使椎间盘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促进退变进程。
(二)损伤
1.急性损伤:腰部受到急性的外力撞击是常见原因。例如,突然的弯腰搬重物,此时腰部肌肉突然强烈收缩,会使椎间盘受到过大的压力,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这种情况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中较为多见,男性由于体力活动相对较多,发生因急性损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概率相对女性可能略高一些,但女性在不当搬运重物等情况下也可发生。
2.慢性损伤积累:长期反复的腰部负重、不良的姿势等慢性损伤也会引发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例如,长期弯腰工作的人群,像纺织工人、木工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不均衡,久而久之会导致纤维环部分破裂,在某些诱因下就可能引发髓核突出。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研究发现,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易感性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史,那么个体发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
(四)妊娠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韧带松弛,同时子宫增大,体重增加,腰部的负担加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增加了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这种风险更为明显。
三、不同人群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年轻人
年轻人发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往往与急性损伤关系更为密切,比如运动损伤(如篮球、体操等运动中腰部的过度扭转、突然受力等)。他们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一旦发生,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等因素,可能在早期容易忽视症状。而且年轻人活动量较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二)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多因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慢性损伤积累引发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他们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周期可能较长。同时,中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这会进一步影响腰椎的稳定性,使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和康复相对复杂。
(三)女性妊娠期间
妊娠女性发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治疗时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在处理症状时,非药物干预可能更为谨慎,如尽量采用保守的康复治疗方法,如适当的卧床休息、轻柔的腰部理疗等,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