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骨髓炎啊问
什么是慢性骨髓炎啊
-
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发展而来或因外伤感染等致的骨骼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抗生素治疗,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病因
急性骨髓炎转化:儿童因骨骼生长活跃,血供丰富,易发生急性骨髓炎,若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如致病菌毒力强、患者自身抵抗力低等情况,就可能转为慢性。例如,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骨髓炎,若治疗不恰当,细菌持续存在于骨组织内,炎症持续刺激,逐渐发展为慢性。
其他因素:外伤后感染也可能导致慢性骨髓炎,如开放性骨折后,伤口污染严重,细菌侵入骨组织,若清创不彻底或后续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等,发生慢性骨髓炎的风险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自身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一旦发生骨感染,就较难治愈,易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患处长期不愈合的窦道,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局部皮肤可能有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皮肤菲薄、易破溃。病变部位可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全身表现:病情稳定时,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较低,需仔细观察。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骨质破坏、增生,有死骨形成,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花边状。例如,慢性骨髓炎患者X线片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有高密度的死骨影。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死腔的情况,对于X线不易发现的小死骨及复杂的骨结构改变,CT有独特优势。
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症改变,对于判断软组织感染范围及骨髓炎的活动情况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急性发作时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可作为病情活动的监测指标。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
病灶清除术:通过手术去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感染的窦道等病变组织。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尽量减少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影响,避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例如,在清除死骨时,要小心操作,防止损伤骺板等重要结构。
骨移植术: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可采用骨移植来修复,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截肢术:极少数病情极其严重,肢体功能完全丧失且无法修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截肢,但这是最后的选择,需谨慎评估。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骨髓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骺等生长结构,术后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及生长发育评估。同时,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家长积极配合,监督患儿按时换药、服药等。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骨髓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慢性骨髓炎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