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焦虑引起的严重的失眠

焦虑引起的严重的失眠

2025年10月10日 17:06:36
病情描述:

焦虑引起的严重的失眠

医生回答(1)
  • 徐晔
    徐晔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焦虑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致严重失眠,不同年龄人群焦虑源不同但神经机制类似;非药物干预包括CBT-I(睡眠卫生教育、认知重构)和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非药物干预不佳可药物干预,儿童优先非药物,老年人需考虑肝肾功能,常用药有风险需谨慎使用。

    一、焦虑引起严重失眠的机制

    焦虑情绪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进而干扰睡眠-觉醒周期。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焦虑状态下,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分泌增多,皮质醇水平的异常升高会打乱大脑中负责睡眠调节的神经递质平衡,例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和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而且这种焦虑引发的神经递质紊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失眠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焦虑,青少年可能因社交、学业等问题焦虑,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焦虑,老年人可能因健康状况等产生焦虑,不同年龄人群的焦虑源不同,但都可能通过类似的神经机制导致严重失眠。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卫生教育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早晨都要按时起床。例如,成年人即使前一晚因焦虑严重失眠,第二天也应按照固定的起床时间起床,这样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对于儿童,要培养规律的睡眠作息,比如固定晚上8-9点左右上床睡觉,早晨7点左右起床,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睡眠-觉醒节律。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卧室可选择柔和的灯光,避免过于刺眼,老年人卧室要注意保暖等。

    2.认知重构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失眠相关的消极认知。比如,焦虑患者可能会有“我必须睡够8小时否则就会崩溃”等不合理认知,通过认知重构,让患者认识到睡眠需求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严格8小时睡眠,只要睡眠后感觉精神状态尚可即可。对于青少年,可能存在因担心失眠影响第二天学习而产生过度焦虑的认知,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偶尔失眠的情况,避免因一次失眠而过度担忧进而加重后续失眠。

    (二)放松训练

    1.渐进性肌肉松弛

    适用于各年龄人群。以成年人为例,患者先平躺,然后从脚部开始,慢慢收紧脚部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接着依次对腿部、腹部、胸部、手部、脸部等肌肉群进行同样的操作。对于儿童,可以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比如告诉儿童像小猫咪一样放松肌肉,像小超人一样收紧肌肉,帮助儿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通过放松肌肉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从而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

    2.深呼吸训练

    简单易行,各年龄人群均可采用。例如,患者取舒适体位,慢慢地用鼻子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用嘴巴呼气,重复这个过程,每次深呼吸训练持续5-10分钟。对于老年人,在进行深呼吸训练时要注意节奏缓慢,避免过快呼吸导致不适。青少年可以在学习压力大、感到焦虑时随时进行深呼吸训练,帮助平复情绪,为睡眠做准备。

    三、药物干预相关原则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但需谨慎选择。对于儿童,应优先避免药物干预,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常用的治疗焦虑相关失眠的药物有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药物等。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等,可能会有成瘾性等风险,在使用时要严格评估;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等相对成瘾性较低,但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