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尿崩症是怎么引起的

尿崩症是怎么引起的

2025年10月10日 10:20:40
病情描述:

尿崩症是怎么引起的

医生回答(1)
  • 左庆瑶
    左庆瑶副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向他提问

    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的常见病因有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肿瘤、头部创伤、手术损伤、遗传性因素;肾性尿崩症包括遗传性肾性尿崩症、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及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

    一、中枢性尿崩症

    1.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肿瘤

    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这些肿瘤会压迫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影响抗利尿激素(AVP)的合成、运输或释放。例如,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生长过程中逐渐侵犯下丘脑-神经垂体区域,导致AVP分泌减少。从发病机制上看,肿瘤细胞的增殖占据了正常下丘脑-神经垂体的空间,破坏了AVP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使得AVP分泌不足。

    2.头部创伤

    严重的颅脑外伤,如车祸、坠落等导致的颅脑损伤,可能会损伤下丘脑-神经垂体。在儿童中,头部创伤相对常见,比如玩耍时的意外碰撞等。头部创伤会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的神经纤维断裂、神经元受损,影响AVP的正常分泌和释放。例如,当颅脑受到外力冲击时,下丘脑-神经垂体的血管可能破裂,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影响AVP相关细胞的功能。

    3.手术损伤

    脑部手术,如垂体瘤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可能会误伤下丘脑-神经垂体。在成人垂体瘤手术中,有一定概率会影响到AVP的分泌结构。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直接损伤下丘脑的AVP合成神经元或垂体柄中的AVP运输纤维,导致AVP分泌减少。比如,垂体瘤手术中,由于肿瘤与周围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关系密切,手术操作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对这些结构造成损伤。

    4.遗传性因素

    部分中枢性尿崩症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如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等。在家族性尿崩症中,存在AVP编码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运载蛋白-II基因等的突变。例如,运载蛋白-II基因突变会影响AVP在垂体后叶的包装和运输,导致AVP不能正常释放到血液中。这种遗传性因素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需要重点考虑,儿童如果有家族性尿崩症的遗传背景,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肾性尿崩症

    1.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主要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AVP受体(V2受体)基因突变或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突变所致。V2受体基因突变会影响AVP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AQP2基因突变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2功能异常,影响水的重吸收过程。在儿童中,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多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儿发病较多,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一旦该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发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要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都突变才会发病,相对较少见。

    2.继发性肾性尿崩症

    某些疾病可导致肾性尿崩症,如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慢性肾盂肾炎会反复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小管的功能,包括对水的重吸收功能。在成人中,长期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肾小管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可能出现肾性尿崩症的表现。梗阻性肾病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脏内压力升高,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继发性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有关,而成人则可能与后天的泌尿系统疾病相关。

    3.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肾性尿崩症,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地美环素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干扰肾小管的功能,影响水的重吸收。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尿液情况,特别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例如,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小管损伤,导致肾性尿崩症的发生,儿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肾小管功能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