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

2025年10月11日 17:02:09
病情描述: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

医生回答(1)
  • 王玉平
    王玉平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向他提问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特点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痉挛型常见,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受损;不随意运动型锥体外系受损,有不自主无目的运动;强直型肌肉僵硬,锥体外系病变;共济失调型小脑受损,平衡失调;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明显低下,神经控制减弱,各型在特点、发病机制、年龄表现及护理上各有不同。

    不随意运动型

    特点: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患儿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运动,紧张时症状加重。比如,患儿可能出现手足徐动的表现,面部肌肉也可能出现怪异的动作。其脑部病变多累及基底核等部位。在发病年龄上,可能在婴儿期后期逐渐显现出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不自主运动可能会有变化。在护理时,要关注患儿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不随意运动,要为患儿创造相对稳定、轻松的环境,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来改善运动功能。

    强直型

    特点: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高且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脑部病变主要涉及锥体外系,病理机制是锥体外系的持续性兴奋导致肌肉强直。年龄方面,从婴儿期开始可能就会有肌肉僵硬的迹象,随着生长发育,这种强直状态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姿势和运动能力。护理时要轻柔地帮助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避免暴力操作,防止损伤肌肉骨骼,同时结合康复手段来缓解肌肉强直状况。

    共济失调型

    特点:主要是小脑受损所致,患儿表现为平衡失调,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如行走时摇晃不定。在脑部影像学检查中,小脑区域可能会有发育异常等表现。发病年龄多在幼儿期后逐渐明显,由于小脑是调节运动协调的重要部位,所以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翻身、坐立等运动发育上相对迟缓。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止摔倒受伤,可通过辅助器具等帮助患儿进行平衡训练,促进运动协调能力的改善。

    肌张力低下型

    特点:患儿肌张力明显低下,表现为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很少。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减弱。年龄较小的婴儿期较为常见,可能在新生儿期就表现为四肢松软,运动反射减弱等。护理时要注意保持患儿的正确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损伤,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来逐步提高肌张力和运动能力。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