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什么问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且男性多于女性,其病理特点包括细菌经血行播散入侵骨组织启动局部炎症反应,进而致骨组织骨质破坏、脓肿形成,修复时骨膜会有反应但骨质修复有局限性,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转成慢性骨髓炎,儿童骨骼生长活跃修复能力相对较强,青少年及成人则相对较弱且易遗留问题。
一、细菌入侵与局部炎症起始
细菌来源: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通过血行播散至骨骼。例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病灶中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易在骨内停留繁殖。
局部炎症反应启动:细菌进入骨组织后,首先引起局部的急性炎症反应。早期表现为骨髓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病情发展,炎症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压力升高。
二、骨组织的病理变化
骨质破坏:炎症导致骨组织血供障碍,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直接破坏骨细胞和骨质。在骨髓腔内,细菌繁殖引起髓腔内压力增高,进一步加重骨组织的缺血坏死。病变早期,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骨小梁的溶解、吸收,随后可见较大范围的骨质破坏区,破坏区周围的骨质可有反应性增生。
脓肿形成:随着炎症的发展,局部坏死组织增多,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等物质,使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脓肿。脓肿可位于骨髓腔内,也可蔓延至骨膜下。若脓肿位于骨膜下,可沿哈佛管蔓延至骨皮质表面,形成骨膜下脓肿,进而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脓肿。
三、修复与再生方面
骨膜反应:骨膜受到炎症刺激后,会出现成骨反应。骨膜下脓肿形成后,脓肿的压力可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产生新骨,表现为骨膜增厚,形成骨膜下新骨。这种骨膜反应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防御性修复反应,但新形成的骨膜下新骨可能并不完全规则。
骨质修复的局限性: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情发展较为迅速,骨质破坏严重,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质修复不充分或修复不良的情况。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慢性骨髓炎的转变,此时骨质修复与破坏可同时存在,形成死骨、窦道等复杂病理改变。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的生长活跃,在炎症控制后,骨骼的修复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注意炎症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影响,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对于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骨骼的生长能力相对较弱,骨质修复相对较慢,且容易遗留骨质缺损等问题。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