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怎么形成的问
尿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
尿结石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尿液中某些成分过饱和(如草酸钙等因摄入过多或代谢异常过饱和)、尿液成分改变(尿酸相关因生成多或pH异常,钙相关因肠道吸收或肾重吸收排泄紊乱)、尿路结构异常(狭窄梗阻致尿液积聚促结石且利于细菌生长)、抑制物质减少(如枸橼酸盐减少),不同人群风险不同,有泌尿系统病史者再发概率高。
尿液成分改变
尿酸相关因素:当尿酸排泄增加、尿液pH值异常时容易形成尿酸结石。尿酸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度较低,若患者存在尿酸生成过多(如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长期高嘌呤饮食等),或者尿液pH值偏酸(常见于酸中毒、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尿酸就容易结晶形成结石。例如,长期高嘌呤饮食的人群,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若肾脏排泄尿酸功能正常时可能还能维持平衡,但一旦肾脏排泄功能出现问题,就易导致尿酸过饱和形成结石。
钙相关因素:肠道对钙的吸收异常、肾脏对钙的重吸收或排泄功能紊乱等都可能影响尿液中钙的浓度。比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会导致骨钙大量释放,血钙升高,进而使尿钙排出增加,当尿钙过饱和时就容易形成钙性结石。
尿路结构异常:尿路存在狭窄、梗阻等结构异常时,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导致尿液中成分在局部积聚,促进结石形成。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患者,尿液在肾盂内排出受阻,滞留的尿液中溶质浓度逐渐升高,结晶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而且尿液滞留还会为细菌生长提供条件,细菌感染又会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因为细菌可以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吸附尿液中的晶体物质。
抑制物质减少:尿液中存在一些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如枸橼酸盐、焦磷酸盐等。当这些抑制物质减少时,就容易形成结石。例如,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由于肾小管功能异常,枸橼酸盐分泌减少,尿液中枸橼酸盐浓度降低,对草酸钙晶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增加了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尿结石形成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尿结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高钙血症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尿钙排泄增加,患尿结石的风险可能增加;男性则可能与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尿路结构问题及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因素相关。长期饮水过少的人,尿液浓缩,溶质浓度升高,容易形成结石;而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咖啡等,也可能影响尿液成分,增加结石风险。有泌尿系统病史(如既往有尿结石发作史、尿路感染史等)的人群,再次发生尿结石的概率更高,需要更加注意尿液成分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