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问
尿路感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
尿路感染出血主要是病原体侵袭致泌尿系统黏膜损伤及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引起,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侵袭使黏膜受损,炎症反应致局部充血水肿、溃疡形成从而出血,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中有不同表现和风险差异。
一、病原体侵袭致黏膜损伤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等常见尿路感染病原菌,会附着并侵入尿路黏膜。细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过程中,会释放毒素等物质,刺激尿路黏膜,使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直接损伤血管,导致红细胞渗出,从而引起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中,细菌产生的脂多糖等成分可激活炎症反应,促使局部炎症介质释放,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这些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黏膜的充血、水肿,增加血管的脆性,容易导致出血。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尿路感染出血,比如女婴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发生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导致的尿路感染出血;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尿路黏膜防御功能减弱,也容易被细菌侵袭引起出血。
2.其他病原体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也可引起尿路感染,它们同样会对尿路黏膜造成损伤。支原体、衣原体黏附在尿路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破坏黏膜结构,导致出血。在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尿路感染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此类感染风险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性生活活跃的人群更易发生。
二、炎症反应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1.局部充血水肿
尿路感染发生时,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等聚集在尿路黏膜局部,引起黏膜的充血、水肿。充血的黏膜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其完整性受到影响,容易破裂出血。炎症导致的水肿使黏膜组织变得脆弱,进一步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例如,在膀胱炎患者中,膀胱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渗出,这就是炎症充血水肿导致出血的表现。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饮水少的人,本身尿路黏膜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尿路感染时,炎症反应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充血水肿,从而增加出血的概率;而经常运动、饮水充足的人相对发生这种严重炎症反应的风险较低。
2.黏膜溃疡形成
随着炎症的持续发展,尿路黏膜可能会出现溃疡。溃疡面的血管暴露,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慢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尿路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更容易形成溃疡,导致反复的出血症状。有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反复尿路感染发作的人,其尿路黏膜已经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再次感染时更易形成溃疡出血。
总之,尿路感染出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尿路黏膜损伤、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形成,进而引起出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尿路感染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风险差异,在临床诊断和处理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