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穿刺是怎么回事问
脊髓穿刺是怎么回事
-
脊髓穿刺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采集脑脊液样本用于疾病诊断以及进行椎管内药物注射治疗。操作前患者需侧卧准备、皮肤消毒,操作时逐步刺入获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存在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头痛、神经损伤等风险,穿刺后患者需去枕平卧并注意穿刺部位清洁,医生会评估患者情况后进行操作,患者及家属要配合做好准备和术后护理。
一、脊髓穿刺的定义
脊髓穿刺是一种医疗操作,医生通过穿刺针获取脊髓腔中的脑脊液等样本,或者进行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操作。它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一)样本采集目的
通过采集脑脊液进行检查,可帮助诊断诸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因为脑脊液的成分变化能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例如感染时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会升高,蛋白质含量可能改变等。
(二)治疗操作目的
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脊髓穿刺进行椎管内药物注射,比如某些鞘内化疗药物的注射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
二、脊髓穿刺的操作过程
1.患者准备
患者通常需要侧卧在检查床上,背部靠近床沿,尽量使背部弓起,以增大椎间隙便于穿刺。要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缓解其紧张情绪,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在家长安抚下配合。对于儿童,要考虑其心理特点,用温和的方式沟通,让其了解操作是为了更好地诊断或治疗疾病,减轻恐惧。
医生会对穿刺部位(通常是腰椎间隙,如腰3-4、腰4-5间隙)进行皮肤消毒,范围一般较大,以防止感染。
2.穿刺操作
医生会使用穿刺针逐步刺入,当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时,会有脑脊液流出。此时会收集一定量的脑脊液用于检查。如果是进行椎管内注射药物,则在合适的时候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
三、脊髓穿刺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1.风险
穿刺部位出血或感染:虽然皮肤消毒等操作可降低感染风险,但仍有极小概率发生。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局部出血,若发生感染可能引起穿刺部位的炎症甚至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穿刺后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需要特别评估和处理。
头痛:部分患者在脊髓穿刺后可能出现低颅压性头痛,这是因为脑脊液流出后颅内压降低引起。一般在穿刺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平卧可缓解,严重时可能需要补液等处理。
神经损伤: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对于有脊柱畸形、椎管内占位等病史的患者,神经损伤风险相对更高。
2.注意事项
穿刺后患者需要去枕平卧4-6小时,以减少脑脊液漏引起头痛的风险。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其平卧时的情况,确保头部保持正确姿势,防止脑脊液漏相关并发症。
穿刺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更要注意穿刺后的护理,密切关注有无异常症状出现。
总之,脊髓穿刺是一种有一定风险但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操作,医生会在操作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后进行,患者及家属要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术后护理。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