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中暑有哪几种类型问
重度中暑有哪几种类型
-
重度中暑主要有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是大量出汗后补水未补盐致血钠血氯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儿童、长期高温重体力劳动且未合理补盐、有出汗或电解质代谢异常病史者易患;热衰竭是大量出汗致体液和钠氯丢失过多、血容量不足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老年人、长时间高温环境未适当休息补水、有基础疾病者易患;热射病是高温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内热蓄积过多,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老年人、儿童、长期高温缺防暑措施、有神经系统等疾病者易患。
发生机制:多由于大量出汗后,仅补充水分而未补充盐分,导致血钠、血氯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以腓肠肌为最常见,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量大、出汗多,若未及时补充盐分,更易发生热痉挛,且儿童对电解质失衡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明显。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儿童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时,若未注意补充含钠的饮品,就容易引发热痉挛。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且未合理补充盐分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是热痉挛的高发人群。
病史影响:有出汗相关疾病或电解质代谢异常病史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热痉挛。
热衰竭
发生机制:多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钠、氯丢失过多,血容量不足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口渴、恶心、呕吐、心悸、少尿、直立性低血压等表现,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热衰竭。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在高温时也可能因散热不畅等原因发生热衰竭,但相对老年人发生率可能稍低。例如老年人体力活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就容易出现热衰竭相关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行走或劳作,且没有适当休息和补水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热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衰竭的风险更高,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其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
热射病
发生机制: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散热困难,体内热蓄积过多所致。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又称经典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发病,患者体温可迅速升高至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在高温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衡而发病。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对高温的耐受性差,所以老年人和儿童都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比如在炎热的夏天,老年人体质较弱,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易患热射病;儿童在户外高温环境下玩耍时间过长也可能引发热射病。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且缺乏防暑措施的生活方式,如在没有空调的闷热房间中居住等,会增加热射病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射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其体温调节和身体的应激能力。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