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怎么回事问
森林脑炎是怎么回事
-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在森林地区春夏季发生,经蜱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7-14天,初期有发热等症状,急性期有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血清学检查等诊断,可通过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预防,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感染后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病原体方面
其病原体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有包膜。该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被灭活。
传播途径方面
蜱虫叮咬传播:蜱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森林地区的硬蜱(如全沟硬蜱)携带病毒,当蜱叮咬了感染病毒的动物(如野鼠、鸟类等)后,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人。
人群易感性方面: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进入森林地区的人群,尤其是从事森林作业的人员,如林业工人等。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方面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初期症状: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可在38-40℃之间,伴有头痛、头晕、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急性期症状:发热1-2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还可出现肢体瘫痪,常见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颅神经麻痹,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诊断方面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
病毒分离:可从患者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病毒,但操作较为复杂,一般在早期进行。
预防方面
个人防护:进入森林地区的人员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可喷涂驱避剂(如避蚊胺)。
疫苗接种: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接种对象主要是森林地区的居民及进入森林地区的人员。
治疗方面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或药物降温;对于抽搐患者,可使用镇静药物;对于瘫痪患者,可进行康复治疗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森林脑炎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并且康复期的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逐步开展。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森林脑炎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增加,如肺炎、褥疮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女性:女性在感染森林脑炎后,其生理特点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与男性基本相同。在护理方面,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特殊需求。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森林脑炎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措施时要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使用退热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