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征兆是什么问
小儿脑性瘫痪征兆是什么
-
小儿脑性瘫痪有多种征兆,包括运动发育迟缓,正常月龄运动里程碑落后;肌张力异常,有增高致肢体僵硬或减低致肢体松软;姿势异常,如仰卧、俯卧、直立位等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喂养困难,吸吮吞咽不协调易呛咳等;异常哭闹,无明显诱因或难安抚。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生长发育,出现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并给予合适护理康复支持。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如家长给患儿穿衣服活动肢体时感觉阻力较大,被动活动肢体时如同弯曲一根较硬的木棍,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导致肌张力增高。在检查时可发现腱反射亢进等表现,常见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
肌张力减低: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可能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没有力量,不能保持正常的体位姿势,比如仰卧位时四肢过度伸展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张力调节,多见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等情况。
姿势异常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例如婴儿时期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脊柱不能伸直;直立位时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者站立时足尖着地、下肢内旋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的协同运动和姿势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的姿势异常表现各有特点,如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常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缓慢运动,导致姿势不稳定等。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小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但脑性瘫痪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仍不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正常调控机制。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小儿在一定月龄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反应等,而脑性瘫痪患儿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例如让患儿处于倾斜状态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的反应,这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和姿势调节功能异常有关。
喂养困难
很多脑性瘫痪小儿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吃奶时容易呛咳,或者喂养过程中出现咀嚼困难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协调功能,导致进食过程不顺利。对于婴儿来说,喂养困难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及时发现并寻求专业帮助。
异常哭闹
部分脑性瘫痪小儿可能会出现异常哭闹的情况,与正常小儿因饥饿、尿布湿等原因引起的哭闹不同,脑性瘫痪患儿的哭闹可能没有明显诱因,或者哭闹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安抚。这可能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患儿身体不适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患儿可能存在身体疼痛、肌肉紧张等情况,通过哭闹来表达。
小儿脑性瘫痪的征兆可能是多方面的,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小儿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小儿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在照顾脑性瘫痪小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护理和康复支持,关注患儿的身心发展,给予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