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怎么回事问
结核性脑膜炎怎么回事
-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儿童婴幼儿多见,成人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表现,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需抗结核、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儿童和成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发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脑膜弥漫性渗出性炎症,在脑底池等部位有大量渗出物积聚,可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积水等并发症;脑实质可能有结核瘤形成、血管炎等改变。
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多见,早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如烦躁、易怒、精神倦怠等,随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婴儿还可出现前囟饱满、膨隆,颅缝增宽等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成人患者:成人多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严重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脑神经损害症状,常见的有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导致相应的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异常、面瘫等表现。
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多在(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这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脑脊液改变,但早期脑脊液改变可能不典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底池渗出、脑积水、脑实质结核瘤等改变;头颅MRI对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早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粟粒状病灶等。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治疗原则
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2HRZE/10HRE(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疗程较长,一般需9-12个月。
降低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可进行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或行脑室穿刺引流等操作来缓解颅内高压。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进行退热对症处理;对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儿童颅内压增高时,要谨慎使用脱水剂,避免过度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且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呕吐等导致窒息。
成人患者:成人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利福平与一些药物合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结核性脑膜炎病程长,患者可能会有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