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问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
-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相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入侵可致,局部因素中骨骼局部血运及骨折等情况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营养不良、患免疫缺陷病及老年人等更易发生且难控,易转为慢性。
一、细菌感染相关
1.致病菌入侵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或致病菌毒力强等情况可导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骨骼,也可由局部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例如,皮肤创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进而侵犯骨骼,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对于儿童来说,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而且儿童皮肤黏膜屏障相对薄弱,外伤后细菌入侵的风险相对较高。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是可能的致病菌之一,它引起的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迁延不愈导致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群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多,感染的风险相应增加,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活动范围广,接触各种环境的机会多,感染细菌后更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二、局部因素
1.骨骼局部的病理改变
骨骼本身的血运情况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长骨的干骺端血运丰富,是儿童骨髓炎的好发部位,当细菌入侵后,由于干骺端血运丰富,细菌容易繁殖,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持续存在,会破坏局部的血运,形成死骨、窦道等病理改变。例如,炎症导致血管栓塞,使得局部骨质血供中断,部分骨质因缺血而坏死形成死骨,死骨的存在会阻碍感染的控制,因为死骨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难以将死骨完全包围清除,从而使感染持续,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对于老年人,其骨骼血运本身相对较差,一旦发生骨髓炎,恢复相对困难,更容易转为慢性。
骨折或骨损伤后,局部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菌更容易在局部定植。如果骨折后处理不当,如固定不牢固、伤口污染严重等,就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风险。比如开放性骨折,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进入骨折部位,若清创不彻底,骨折端的感染难以控制,就可能演变为慢性骨髓炎。不同年龄的人群骨折后的处理和恢复情况不同,儿童骨折后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护理不当,感染风险也不容忽视;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且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三、机体抵抗力因素
1.全身抵抗力下降
营养不良的人群,如长期饮食不均衡、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遭受细菌感染且感染后难以控制。例如,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放化疗的影响,机体抵抗力低下,发生骨髓炎后,感染容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对于儿童来说,若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使儿童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且感染后恢复较慢,增加了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可能性。
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大大减弱,一旦发生骨髓炎,感染持续时间长,容易转为慢性。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使得骨髓炎的治疗更加困难,更容易转为慢性。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