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湿锐尖疣和毛囊炎的方法问
分辨湿锐尖疣和毛囊炎的方法
-
湿锐尖疣与毛囊炎在病变外观、发病部位、病程发展及实验室检查上有差异,儿童及妊娠期人群患两者时各有特点,湿锐尖疣好发于外生殖器等部位,由HPV感染引起,病程长易恶变;毛囊炎好发于有毛囊部位,由细菌感染引起,病程短可好转,儿童患湿锐尖疣多为间接或母婴传播,患毛囊炎需注意清洁用药谨慎,妊娠期患湿锐尖疣需谨慎处理,患毛囊炎用药需遵医嘱。
一、病变外观表现
湿锐尖疣:通常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等部位,损害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之后逐渐增大增多,呈现出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等不同形态,质地柔软,顶端稍尖锐,表面可能会有糜烂、渗液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人会有异物感、灼痛、刺痒等不适。其发病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有关,尤其以低危型HPV6、11型等感染较为常见,多见于有不洁性行为史的人群,但也不排除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比如接触了被污染的毛巾、浴巾等。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期人群更易罹患。
毛囊炎:可发生于身体有毛囊的任何部位,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常成批出现,有自觉瘙痒或疼痛。毛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皮肤卫生状况不佳、搔抓等导致毛囊受损从而引发感染,与性别无特定关联,但油性皮肤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毛囊炎,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也容易发生毛囊炎。
二、发病部位特点
湿锐尖疣: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等;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阴蒂、阴道、宫颈、会阴及肛周等。病变多呈散在或群集分布的赘生物,可相互融合。
毛囊炎:发病部位较为宽泛,头面部、颈部、胸背部、臀部等有毛囊的部位都可能发病,一般单个毛囊受累,也可多个毛囊同时或先后受累。
三、病程发展差异
湿锐尖疣:病程相对较长,病变会逐渐进展,疣体可能会逐渐增大、增多,如果不进行治疗,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且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的情况下。
毛囊炎:病程相对较短,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如局部涂抹抗生素药膏等,通常数天至两周左右可逐渐好转痊愈,但若不注意卫生等,可能会反复发作。
四、实验室检查鉴别
湿锐尖疣:可通过醋酸白试验辅助诊断,即用3%-5%醋酸溶液涂抹在病变部位,等待几分钟后,如果病变部位变白,则为醋酸白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湿锐尖疣,但该试验并非特异性诊断方法,还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理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和棘层肥厚,可见挖空细胞,这是诊断湿锐尖疣的重要依据。
毛囊炎: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若细菌培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湿锐尖疣时,多考虑可能是通过间接接触或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需要特别注意其生活环境的卫生情况,家长要加强护理;儿童患毛囊炎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由于儿童皮肤娇嫩,选择外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对于妊娠期女性,患湿锐尖疣时需要谨慎处理,因为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妊娠期女性患毛囊炎时,也要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加重,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有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