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和脑缺血的区别问
脑出血和脑缺血的区别
-
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多在活动中,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头颅CT见高密度影,治疗有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脑缺血是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功能障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等,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低密度灶,MRI更敏感,治疗有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且特殊人群在脑出血和脑缺血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脑血管病变、损伤等导致血管破裂。例如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升时易致血管破裂出血。
脑缺血: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脑血管狭窄、堵塞等使血流减少。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局部脑缺血。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出血:
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出现头痛、呕吐,头痛较为剧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现各异,若为基底节区出血,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综合征。
年龄与病史影响: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血压控制不佳是重要诱因,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脑缺血:
症状相对多样: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小时,恢复后不留后遗症,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起病相对较缓,症状逐渐加重,也可出现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病情严重程度因缺血范围和部位而异。
年龄与病史影响: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者易患,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显著,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会增加脑缺血风险。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出血:头颅CT检查可见高密度影,能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出血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区,边界清楚。
脑缺血:头颅CT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缺血的诊断更敏感,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能更早显示缺血区域的高信号改变。
四、治疗原则区别
脑出血:
一般治疗: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如甘露醇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循严格医疗规范),调控血压等。
手术治疗: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颅内血肿清除术等。
脑缺血:
急性期治疗:早期可进行溶栓治疗(需严格把握溶栓指征)、取栓治疗等恢复血流,同时使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
二级预防:对于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如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降糖药控制血糖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预防再次缺血发作。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脑出血极为罕见,多因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需特别关注先天性血管发育情况;儿童脑缺血也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栓子脱落等特殊情况有关,需详细检查心脏等情况。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脑出血和脑缺血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女性在妊娠期或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血压等情况,增加脑出血或脑缺血风险,需加强健康管理。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