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是指什么问
细菌性脑膜炎是指什么
-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发病机制是细菌先侵入人体致菌血症后穿血-脑屏障达脑膜引发炎症,儿童表现为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或典型症状,成人有高热、剧烈头痛等且脑膜刺激征明显,诊断靠脑脊液检查等,治疗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常见病原体
肺炎链球菌:在儿童和成人中均较为常见,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肺炎链球菌是引发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侵犯脑膜。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儿童和青少年等人群中易造成感染引发脑膜炎。
B型流感嗜血杆菌:过去在儿童中的感染较为多见,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未接种相关疫苗的儿童中仍可能引发细菌性脑膜炎。
三、发病机制
细菌通常先通过上呼吸道等部位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随后细菌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在脑膜部位繁殖,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充血、水肿、渗出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可能还会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例如,部分婴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
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较为明显。
五、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观察脑脊液的外观,一般呈混浊或脓性;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脑膜的炎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脑水肿、脑脓肿等。
六、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惊厥的患者,可使用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患细菌性脑膜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由于儿童在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差异,在选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谨慎选择,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患细菌性脑膜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肝肾功能等,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孕妇:孕妇患细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