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区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区别

2025年10月11日 09:50:23
病情描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陈文雄
    陈文雄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入蛛网膜下腔的综合征,由颅内动脉瘤等致血管破裂,各年龄段可发病,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等,CT等可检,治疗需安静等及治病因;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因高血压等致,50岁以上多见,起病急,有相应症状,CT等可检,治疗要降颅压等及选治疗方式,两者预后均与多种因素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风险高,脑出血大量者预后差。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由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等结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于3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常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脑实质内形成血肿。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相关基础疾病,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过量饮酒、剧烈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少数患者可有癫痫发作。发病时患者多能清楚回忆起发病的具体时间和起病状态,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底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

    脑出血:症状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起病较急,常在活动中起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等,还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大量脑出血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加剧、瞳孔不等大等。

    三、影像学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若出血量少可能需要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期不如CT敏感,但在亚急性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较CT有优势。

    脑出血:头部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根据出血时间不同,高密度影的密度会有相应变化,头部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早期CT未发现出血时,可更早发现病变。

    四、治疗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先要保持患者安静,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止痛、镇静药物缓解症状,调控血压,防止再出血。对于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等病因,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根除病因。

    脑出血:主要是减轻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调控血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等。

    五、预后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与病因、出血量、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能及时处理病因,部分患者可恢复良好,但再出血风险较高,再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后预后相对因人而异。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密切相关,少量脑出血经积极治疗可能恢复较好,大量脑出血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常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如长期昏迷、肢体残疾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