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2025年10月11日 19:56:51
病情描述: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医生回答(1)
  • 程立明
    程立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向他提问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创伤后及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起病急骤、高热等)和局部症状(疼痛、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检查包括实验室(血常规等炎症指标升高)和影像学(X线、CT、MRI等),综合诊断后治疗原则为抗感染、手术(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因

    1.细菌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网丰富且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引发感染,这在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中较为常见。

    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或骨骼手术后,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

    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如软组织脓肿等感染灶蔓延至骨骼。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

    2.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患区剧痛,患肢不敢活动,因炎症刺激骨膜及周围组织。

    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出现红肿,温度升高,有明显压痛。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患肢活动受限。

    四、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早发现骨皮质破坏、小的脓肿等情况,对于脊柱等部位的骨髓炎诊断有优势。

    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判断骨髓炎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价值较高。

    五、诊断

    结合患者的病史、全身及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创伤史或其他部位感染史,出现高热、局部疼痛红肿等表现,实验室炎症指标升高,影像学发现骨骼异常改变,即可考虑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2.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术,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内高压,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手术时机很重要,应尽早进行。

    3.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需特别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延误治疗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和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后遗症。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感染的愈合,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加强感染部位的处理,严格遵循抗感染和伤口处理的相关原则,促进感染病灶的愈合。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