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怎么回事问
小儿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典型和非典型临床表现,可用超声、X线检查诊断,治疗有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等方式,需注意预防及婴幼儿特殊情况。
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当某些因素导致肠蠕动紊乱时,就容易引发肠套叠。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时胃肠功能不适应)、病毒感染(部分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史,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等。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腹痛:患儿突然出现剧烈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发作间歇期可玩耍或安静,但不久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后,肠系膜被牵拉,肠管痉挛引起疼痛。
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因为肠套叠时,套入部肠壁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肠黏膜出血坏死,与肠黏液混合排出所致。
腹部肿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肿块。
非典型症状: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不典型肠套叠患儿,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容易被忽视。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肠套叠的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X线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可见杯口状阴影,钡剂或空气柱前端呈杯口状充盈缺损,这对诊断肠套叠有重要价值,但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会有一定风险。
治疗方式
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表现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钡剂灌肠复位:原理与空气灌肠复位类似,通过注入钡剂来达到复位目的,但目前应用相对空气灌肠较少。
手术治疗:如果肠套叠时间较长(超过48-72小时),或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失败,以及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情况时,需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将套叠的肠管复位,必要时切除坏死的肠管。
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预防方面: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突然改变饮食;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紊乱;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特殊人群(婴幼儿)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排便情况等。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在就医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后续观察。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