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会不会聋问
分泌性中耳炎会不会聋
-
分泌性中耳炎有可能致听力下降甚至聋,其致聋机制是中耳积液阻碍声音传导,发生耳聋概率与患儿、成人、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患者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儿童更要重视早期诊治以降耳聋风险。
一、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的机制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腔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耳积液。当中耳内有积液时,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再通过听骨链传入内耳,中耳积液会阻碍这一传导过程,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如果积液长期存在,可能会对中耳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影响听力恢复,增加耳聋的发生风险。
二、影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生耳聋的因素
患儿群体: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对常见,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如果患分泌性中耳炎后没有及时治疗,长期的中耳积液可能会影响其听力发育,尤其是在语言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可能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甚至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导致聋。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若延误治疗,约有一定比例的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少数可能发展为重度听力损失。
成人群体:成人患分泌性中耳炎后,如果是急性的且能及时得到规范治疗,多数可以恢复听力,发生耳聋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中耳长期处于炎症和积液状态,也可能逐渐出现听力进行性下降,增加耳聋的可能性。比如一些患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年的成人,会感觉听力逐渐变差,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基础病史:本身有鼻咽部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癌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这类患者由于鼻咽部的病变影响了咽鼓管的功能,分泌性中耳炎容易反复发作,长期的炎症和积液状态使得发生耳聋的风险相对更高。例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往往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若不及时处理,听力受损的概率比没有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更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包括咽鼓管黏膜,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增加耳聋的发生几率。另外,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本身听力就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若同时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两种因素叠加,会更易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增加耳聋的可能性。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通过规范的治疗,如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多数可以改善中耳积液情况,降低耳聋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保障其正常的听力发育。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