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儿童肠套叠

儿童肠套叠

2025年10月13日 10:57:40
病情描述:

儿童肠套叠

医生回答(1)
  • 曾纪晓
    曾纪晓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儿童肠套叠是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小儿常见急腹症,病因有饮食改变、回盲部解剖因素、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阵发性哭闹等腹痛、早期反射性呕吐后期可含胆汁甚至粪便样、发病6-12小时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稍可活动肿块,诊断首选腹部超声可见“同心圆”或“靶环”征,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相应特征,治疗分发病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的非手术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及超48-72小时等情况的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预防要合理喂养、防肠道感染性疾病、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家长需关注婴幼儿腹部情况、避免腹部受凉、辅食添加循序渐进等。

    一、定义

    儿童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远端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小儿常见急腹症,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二、病因

    1.饮食改变:婴幼儿在添加辅食阶段,肠道对食物变化不适应,可能引发肠套叠。例如从单一奶食转为固体食物时,肠道功能未完全调整易诱发。

    2.回盲部解剖因素:2岁以下小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肠套叠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3.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末端回肠淋巴组织增生,导致肠套叠发生。

    三、临床表现

    1.腹痛:突发剧烈阵发性哭闹,患儿烦躁不安,屈膝缩腹,发作间歇期可玩耍或入睡,反复发作。

    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后期可含胆汁,甚至呈粪便样。

    3.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是重要特征。

    4.腹部肿块: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的肿块,多见于右上腹或腹部右上方。

    四、诊断方法

    1.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可见“同心圆”或“靶环”征,即套叠部位横断面上呈环形低回声区,中央为强回声区,纵断面上呈套筒征。

    2.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空气灌肠时可见套叠部位有充盈缺损,钡剂灌肠可见杯口状阴影,鞘部呈弹簧状阴影,是诊断肠套叠的可靠方法。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发病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通过空气压力将套叠肠管复位。

    钡剂灌肠复位:与空气灌肠原理相似,适用于早期患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手术治疗:若肠套叠时间超过48~72小时,或出现肠坏死、穿孔等情况,需行手术治疗,如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者多数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治可能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2.预防

    合理喂养,避免婴幼儿突然改变饮食结构。

    注意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如轮状病毒感染等。

    密切观察婴幼儿健康状况,若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为肠套叠高发人群,家长需高度关注其腹部情况。护理时应避免婴幼儿腹部受凉,及时添加辅食需循序渐进,若发现异常症状需尽快带患儿就医,遵循早诊断早治疗原则,以保障患儿健康,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