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怎么做问
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怎么做
-
乙状结肠息肉切除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准备)、手术过程(麻醉、内镜插入、息肉切除)、术后注意事项(创面观察、饮食调整、休息与活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加强基础疾病监测护理、儿童患者要注意肠道黏膜修复及感染防护等。
患者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倾向、心肺功能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特别关注,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需评估能否耐受手术;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等因素对手术的影响。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肠道准备:一般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通常会让患者服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将肠道内的粪便排空,以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常见的肠道准备方法是口服泻药后大量饮水,直到排出清水样便为止。
手术过程
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等。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患者,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椎管内麻醉则可用于部分适合的患者。
内镜插入: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通过肠道逐段推进,到达乙状结肠部位,找到息肉所在位置。在插入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肠道黏膜。
息肉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采用活检钳钳除;对于稍大一些的息肉可使用圈套器套扎息肉根部后电凝切除;如果息肉较大或怀疑有恶变可能,可能需要进行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以圈套器切除为例,会将圈套器缓慢收紧在息肉根部,然后通过电凝产生的热量使息肉根部组织凝固坏死,进而将息肉切除。
术后注意事项
创面观察: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如是否有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内镜或影像学检查等监测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患者术后更要关注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仔细观察。
饮食调整:一般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开始进食时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防止刺激肠道创面。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过渡更要缓慢。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但也不宜长时间卧床,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加快活动恢复进程;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情况缓慢增加活动量。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术后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例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血压、心率的变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关注血糖情况,因为术后身体应激可能影响血糖水平。同时,老年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饮食调整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排便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乙状结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进行手术,术后要特别注意肠道黏膜的修复情况。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术后的饮食和休息要求,家长要做好安抚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术后感染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特点,要注意创面的清洁等护理,防止感染。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