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原因问
小儿肠梗阻原因
-
小儿肠梗阻的病因多样,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等)、肠套叠、腹外疝嵌顿、炎症性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炎等)、腹腔内感染及粘连、肿瘤及囊肿、功能性肠梗阻(麻痹性和痉挛性肠梗阻)以及其他因素(蛔虫团梗阻、胎粪性肠梗阻等),不同病因有相应不同表现。
肠狭窄:多为胎内肠管发育障碍引起,程度可轻可重,狭窄部位常位于十二指肠和回肠,患儿可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表现,症状轻重与狭窄程度相关。
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旋转及固定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十二指肠梗阻,常伴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出生后可出现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含胆汁,腹部可见肠型。
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肠蠕动紊乱,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形成肠套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腊肠样包块。
腹外疝嵌顿
小儿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当疝内容物(多为肠管)嵌顿不能回纳时,可引起肠梗阻。患儿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坚硬,伴有疼痛、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
炎症性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或有围生期窒息、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肠道发生坏死、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起腹膜炎和肠梗阻,患儿有腹胀、呕吐、血便等表现。
肠炎:某些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肠炎等,可引起肠腔黏膜水肿、渗出,导致肠腔狭窄,引发肠梗阻,患儿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腔内感染及粘连
腹腔内感染:如化脓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炎症导致肠管粘连、肠管蠕动紊乱,可引起肠梗阻,患儿有腹痛、发热、腹胀、呕吐等表现。
腹部手术后粘连:小儿腹部手术(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矫治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等)后,腹腔内可形成粘连,部分患儿可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多在术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表现为间断性腹痛、呕吐、腹胀等。
肿瘤及囊肿
肠道肿瘤:小儿肠道肿瘤相对少见,但也可引起肠梗阻,如小肠淋巴瘤、大肠息肉等,肿瘤或息肉阻塞肠腔导致梗阻,患儿有腹痛、腹胀、便血、腹部包块等表现。
肠囊肿:如肠重复畸形囊肿,可压迫肠管,引起肠梗阻,其临床表现因囊肿位置和大小而异,可出现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
功能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于重症感染、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等情况,由于神经、体液及代谢因素影响,肠管蠕动功能暂时丧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患儿表现为全腹膨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痉挛性肠梗阻:较少见,多由于肠壁肌肉强烈痉挛收缩引起,可见于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情况,患儿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腹痛发作时可在腹部摸到痉挛的肠管。
其他因素
蛔虫团梗阻:多见于农村地区年长儿,因蛔虫聚集成团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患儿有脐周阵发性腹痛、呕吐,可吐出蛔虫,腹部可摸到条索状团块。
胎粪性肠梗阻:常见于新生儿,因先天性肠道黏液分泌异常,胎粪黏稠、排出困难,导致肠梗阻,患儿有腹胀、呕吐、不排胎粪等表现。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