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是肠癌吗问
缺血性肠病是肠癌吗
-
缺血性肠病是肠道血液供应不足致肠壁损伤的疾病,病因有血管狭窄等,表现为急慢性不同症状,诊断靠血管超声等,治疗分急慢性;肠癌是肠道恶性肿瘤,与遗传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诊断靠直肠指检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缺血性肠病与肠癌的定义区分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肠道的血管狭窄、堵塞或血流灌注不足等,使肠黏膜及肠壁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例如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导致一段肠管急性缺血。
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等。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增加肠癌发病风险)、环境因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可能癌变)等,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占位性病变。
二、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病因方面
缺血性肠病: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系膜动脉狭窄、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障碍等。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更易发生缺血性肠病。比如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血管内皮受损,易形成血栓导致肠道缺血。
肠癌: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肠癌患者,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负担加重,增加肠癌风险;肠道慢性炎症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者,癌变几率高于一般人群。
临床表现方面
缺血性肠病:急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开始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为持续性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血便。慢性缺血性肠病多有餐后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表现,症状相对隐匿,易被忽视。
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变细)、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腹痛、腹部肿块等。中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的不同
缺血性肠病:常用检查有腹部血管超声可初步了解血管情况;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的狭窄、栓塞等情况;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血管病变。
肠癌:直肠指检是直肠癌简单有效的初步检查方法,可触及肿块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指标,但不能单独确诊。
四、治疗原则的区别
缺血性肠病:急性缺血性肠病需紧急处理,如发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情况可考虑血管再通治疗(如动脉溶栓、取栓等);纠正休克、改善肠道血供是关键,同时给予支持治疗。慢性缺血性肠病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改善肠道血供,如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
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等;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