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腺瘤性结肠息肉

腺瘤性结肠息肉

2025年10月13日 16:16:18
病情描述:

腺瘤性结肠息肉

医生回答(1)
  • 张信华
    张信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皮来源有恶变潜能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肠道慢性炎症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结肠镜等,治疗分内镜和外科手术,需调整生活方式、遗传咨询筛查来预防随访。

    一、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风险较高,因为这种饮食结构会影响肠道菌群和肠道蠕动等,不利于肠道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APC基因等遗传突变导致,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大量出现结肠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几乎都会发生癌变。

    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状态,容易诱发腺瘤性结肠息肉,炎症刺激会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殖。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大便形状变细,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儿童期发病的腺瘤性结肠息肉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腺瘤性结肠息肉,除上述大便改变和便血外,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长期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腺瘤性结肠息肉引起的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

    三、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能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能清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等,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定位活检。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对腺瘤性结肠息肉也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小的息肉容易漏诊;CT结肠成像(CTC)也可用于腺瘤性结肠息肉的筛查,能从不同角度显示结肠病变,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稍差。

    四、治疗措施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腺瘤性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如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有蒂的小息肉,高频电切术即可完整切除;对于较大、广基的息肉,ESD可更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且能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癌变。

    外科手术治疗:当息肉较大、多发,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有癌变且侵犯深度较深时,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如部分结肠切除术等。

    五、预防与随访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取;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遗传咨询与筛查: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个体从青少年时期就应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腺瘤性结肠息肉并处理;一般人群40岁以上也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如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若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并根据息肉情况缩短随访间隔。对于儿童期有腺瘤性结肠息肉家族史的,应根据遗传风险评估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当提前筛查年龄和缩短筛查间隔。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