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针灸晕针的原因及处理

针灸晕针的原因及处理

2025年10月13日 10:44:29
病情描述:

针灸晕针的原因及处理

医生回答(1)
  • 刘昳
    刘昳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针灸晕针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年龄体质、心理、饥饿疲劳)和操作因素(针刺深度手法、环境),处理包括停针平卧、通风保暖、刺激穴位促苏醒、补充能量,特殊人群晕针需注意儿童轻柔处理、体质虚弱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基础疾病者谨慎处理及沟通。

    一、针灸晕针的原因

    1.患者因素

    年龄与体质:儿童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患者相对更易发生晕针。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疼痛和应激的耐受能力较差;体质虚弱者自身调节能力较弱,在针灸刺激下易出现不适反应。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针灸研究发现,儿童晕针发生率高于成年人。

    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对针灸存在紧张、恐惧心理。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对针灸过程不了解,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针刺刺激下容易引发晕针。有研究表明,心理紧张程度较高的患者晕针风险明显增加。

    饥饿与疲劳:饥饿状态下,患者血糖水平较低,在针灸时易因能量供应不足出现晕针;过度疲劳的患者身体机能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对针灸刺激的耐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晕针。比如,连续劳作后立即接受针灸的患者,晕针概率比休息良好者高。

    2.针灸操作因素

    针刺深度与手法:针刺深度不当或手法过重,会对患者造成较强的刺激。过深的针刺可能刺激到深部组织或神经,引起强烈的不适反应;过于猛烈的提插捻转手法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诱发晕针。例如,在针灸教学中发现,新手医师操作时若手法控制不佳,容易导致患者晕针。

    环境因素:针灸环境过于闷热、拥挤,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闷热的环境易使患者出汗过多,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拥挤的环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这些都可能增加晕针的发生几率。

    二、针灸晕针的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将所有针灸针拔出,使患者处于平卧体位,头部略低,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

    2.通风与保暖: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束缚部位,以改善呼吸状况。同时注意为患者保暖,避免因受凉加重不适。

    3.刺激穴位促苏醒:可刺激患者的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通过穴位的刺激作用促使患者苏醒。例如,用手指重掐人中穴,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直到患者恢复意识。

    4.补充能量:若患者苏醒后仍有不适,可给予适量的糖水、果汁等补充能量,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状态。

    三、特殊人群晕针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晕针时,要更加轻柔地处理。首先保持环境安静,在转移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过度惊扰儿童。刺激穴位时力度要适中,可采用较轻的掐按手法。在补充能量时,选择儿童易于接受的饮品,如温的果汁等,同时安抚儿童情绪,使其尽快恢复平静。

    2.体质虚弱者:这类患者晕针后,除了常规处理外,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在转移体位后,要持续关注患者的面色、脉搏等情况,必要时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补充能量时,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饮品,逐步恢复其身体机能。

    3.有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晕针时,处理要更加谨慎。在进行体位调整时要避免头部过度低位,防止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刺激穴位要轻柔,同时应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生沟通,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如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医疗支持。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