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怎么办问
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怎么办
-
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是婴儿双侧阴囊内鞘膜囊液体异常积聚,病因有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和炎症等,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1岁内可观察等待,超1岁或积液量大等需手术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术后和日常生活需做好护理。
病因分析
先天性因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是常见原因。鞘状突是胎儿时期连接腹腔和睾丸周围鞘膜囊的通道,若出生后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就会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睾丸周围的鞘膜囊,从而形成双侧睾丸鞘膜积液。不同年龄段的婴儿,鞘状突闭合情况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岁内仍有自行闭合的可能。
炎症因素: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也可能与局部炎症有关。如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性疾病,会引起鞘膜的分泌增加,而吸收减少,导致鞘膜内液体积聚。但这种情况相对先天性因素较少见,且炎症往往会伴有局部红肿、发热等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双侧阴囊的大小、形态,双侧是否对称。触诊时可感知阴囊内的囊性肿块,质地多为柔软,有波动感。通过透光试验可初步判断,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呈阳性,即光线可透过阴囊肿块。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手段。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双侧睾丸周围鞘膜囊内的液体情况,明确积液的量以及睾丸、附睾等结构是否正常,还能帮助鉴别其他阴囊内的病变,如睾丸肿瘤等。
治疗方式
观察等待: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由于部分婴儿的鞘状突可能在1岁内自行闭合,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所以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复查超声,监测鞘膜积液的变化情况。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婴儿双侧阴囊的情况,如大小、有无突然增大等。
手术治疗:如果婴儿超过1岁,双侧睾丸鞘膜积液仍未自行吸收,或者鞘膜积液量较大,压迫睾丸影响其发育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手术是通过切断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液体流入鞘膜囊,从而达到治疗双侧睾丸鞘膜积液的目的。
预后情况
观察等待后的预后:对于1岁以内观察等待的婴儿,若鞘状突自行闭合,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可自行吸收,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对睾丸的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
手术治疗后的预后:手术治疗的婴儿,经过手术治疗后,双侧睾丸鞘膜积液通常可以得到有效纠正。只要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一般对婴儿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不会产生长期不良影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风险的发生率较低。
特殊人群(婴儿)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若婴儿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要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等污染伤口。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同时,要注意避免婴儿剧烈哭闹,因为剧烈哭闹可能会增加腹压,影响手术效果。另外,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日常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婴儿的阴囊护理,避免阴囊受到外力撞击。给婴儿穿着宽松的衣物,减少对阴囊的压迫。对于观察等待的婴儿,要定期带其到医院进行超声复查,监测鞘膜积液的变化。同时,要关注婴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婴儿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