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和内痔的区别问
直肠息肉和内痔的区别
-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病因与遗传、炎症刺激、年龄有关,表现为小息肉无症状、大息肉便血等,检查靠直肠指检和结肠镜,治疗多需手术切除;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因肛垫等病理性改变或移位致病因,表现为便血等,检查靠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不同年龄性别对其发病、检查、治疗有不同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
直肠息肉
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也可能与炎症刺激相关,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直肠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另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内痔
是由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主要病因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久坐、久站、便秘等因素会增加腹压,影响直肠静脉回流,从而诱发内痔;妊娠女性由于盆腔静脉受压,也容易发生内痔。
二、临床表现
直肠息肉
症状:小的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量一般较少,不与粪便相混;有的患者会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还可能出现息肉脱出肛外的情况,尤其是低位带蒂的息肉。
年龄与性别影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内痔
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特点是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呈点滴状,有的可呈喷射状;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黏液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多见,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变化更易发病。
三、检查方法
直肠息肉
直肠指检:可触及质地柔软、可活动的肿物(带蒂息肉)或质硬的肿物(部分腺瘤性息肉),但对于位置较高的息肉可能触及不到。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不仅能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还可进行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内痔
直肠指检:一般不能直接摸到内痔,但可以排除其他直肠病变,如直肠癌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视下看到齿状线以上的内痔,表现为暗红色、柔软的静脉团块。
四、治疗原则
直肠息肉
一旦发现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对于有恶变倾向的息肉,需扩大手术范围。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有所不同,青壮年相对耐受能力较好,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需更谨慎评估。女性患者在妊娠或哺乳期发现息肉,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妊娠等因素对手术和患者的影响。
内痔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内痔,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还可使用栓剂等药物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内痔,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内痔结扎术等。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女性患者在手术时要注意对生育功能等的影响,比如避免损伤直肠阴道隔等结构。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