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问
小儿急性肠套叠
-
小儿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男孩高发,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表现,超声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有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等,合理喂养等可预防,及时治疗多数预后好,延误则预后差。
一、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定义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二、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1.腹痛
婴幼儿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双腿屈曲,持续约10-20分钟后缓解,间隔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系膜被牵拉,肠管痉挛引起疼痛。
年长儿可主诉腹痛,但表述相对清楚,疼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绞痛。
2.呕吐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变为胆汁样物,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腔梗阻,近端肠内容物不能通过,逆蠕动导致呕吐。
3.血便
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是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这是因为肠套叠处的肠黏膜受挤压,发生渗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果酱样便。
4.腹部包块
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多见于右上腹季肋下,其次为脐周,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
三、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是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下可显示肠套叠的“同心圆”或“靶环”征,即横断面上可见多层肠管环形套叠,中心为套入的肠管和肠系膜,外周为鞘部肠管。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肠套叠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早期肠套叠的诊断,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2.X线检查
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可见杯口状阴影,钡剂或空气在套叠部位受阻,阻端呈杯口状。但X线检查有一定辐射,且对于一些轻度肠套叠可能存在漏诊情况,目前多用于超声检查不明确时的进一步诊断。
四、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
1.空气灌肠复位
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表现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入的肠管复位,复位成功后患儿症状缓解,腹部包块消失,且X线检查可见空气进入回肠末端。
2.钡剂灌肠复位
原理同空气灌肠复位,通过注入钡剂达到复位目的,但钡剂可能有一定的吸收风险,目前应用相对空气灌肠较少。
3.手术治疗
当肠套叠病程超过48-72小时,或伴有肠坏死、肠穿孔、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等情况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五、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预防及预后相关因素
1.预防
合理喂养婴幼儿,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种类,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2.预后
小儿急性肠套叠经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多数预后良好。若能早期诊断并采用空气灌肠等非手术方法复位成功,患儿恢复较快,对生长发育一般无明显影响。但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则较差,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肠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年长儿或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相对复杂。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