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针灸原理及作用

针灸原理及作用

2025年10月13日 19:23:58
病情描述:

针灸原理及作用

医生回答(1)
  • 卢焯明
    卢焯明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针灸原理基于中医经络腧穴学说及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其作用包括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产生镇痛效应及调节免疫系统儿童针灸需谨慎精准浅刺孕妇要避开腹部腰骶部敏感穴位老年人针刺手法轻柔侧重补益类穴位且注意耐受情况。

    一、针灸原理

    针灸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经络腧穴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当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时会出现疾病,针刺穴位可激发经气,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使机体恢复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例如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并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

    二、针灸作用

    (一)调节脏腑功能

    针灸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例如针刺足三里穴,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等有调理作用;针刺内关穴可调节心脏功能,对心悸、胸闷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这是因为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影响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

    (二)疏通经络

    经络阻滞是导致疼痛、麻木等病症的重要原因,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可疏通经络。如肩周炎患者,通过针刺肩髃、肩髎等肩部穴位,能疏通肩部经络,改善经络气血不畅引起的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针刺环跳等穴位可疏通下肢经络,缓解下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

    (三)调和气血

    气血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基础,针灸能调和气血。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面色萎黄、乏力等,针刺相关补益穴位可促进气血生成;对于气血瘀滞导致的痛经、瘀血阻滞的痹症等,针刺能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其机制在于针刺激发经气,推动气血在经络中正常运行,恢复气血的平衡状态。

    (四)镇痛效应

    针灸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当机体受到疼痛刺激时,针刺穴位可激活体内内源性镇痛系统,促使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发挥镇痛效果。例如牙痛患者针刺合谷穴,能有效缓解疼痛;术后疼痛患者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也可减轻疼痛程度。

    (五)调节免疫系统

    针灸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研究显示,针灸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免疫力低下易反复感冒的人群,定期针刺相关穴位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针灸也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平衡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针灸时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善,穴位选择应精准,针刺深度要浅,避免过度刺激。例如小儿消化不良时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但针刺深度需控制在适宜范围,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因紧张不配合带来的风险。

    (二)孕妇

    孕妇针灸需避开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以防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若孕妇有特殊疾病需要针灸治疗,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严格把握穴位选择和针刺手法。

    (三)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经络气血相对不足,针灸时针刺手法应轻柔,穴位选择可侧重补益类穴位,如关元、气海等,以温补气血、调养脏腑。同时要注意针刺过程中老年人的耐受情况,避免因针刺引起不适。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