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问
术后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
术后肠梗阻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中毒、促进肠道蠕动,手术适用于绞窄性、肿瘤先天性畸形致肠梗阻及非手术无效者,方式依情况选粘连松解等。
一、术后肠梗阻的症状
1.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疼痛多位于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如果是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作急骤、持续,有时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
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不剧烈,呈持续性胀痛。
2.呕吐
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晚、次数少,呕吐物可呈粪样。如果是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血性。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呕吐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如导致电解质紊乱等。
3.腹胀
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显著,遍及全腹。腹部隆起不均匀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对于肥胖人群,腹胀可能较难被早期发现,而消瘦人群腹胀相对更易察觉。
4.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要误认为是无肠梗阻。对于小儿患者,停止排气排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小儿肠道相对狭窄,更容易发生梗阻相关并发症。
二、术后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所有术后肠梗阻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尽早进行胃肠减压。在儿童患者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胃肠减压管型号,避免损伤胃肠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根据血清钠、钾、氯等测定结果来调整补充的量和种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更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加重的情况。
防治感染和中毒: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可减少毒素的产生。一般选用针对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促进肠道蠕动: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等方法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对于小儿患者,中药灌肠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温度等,避免对小儿肠道造成刺激。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例如,小儿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但如果是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又必须及时手术治疗。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
手术方式: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