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麻痹的症状和治疗问
肠麻痹的症状和治疗
-
肠麻痹有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等症状,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胃肠减压、改善胃肠动力(调整体位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
一、肠麻痹的症状
1.腹胀
是肠麻痹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腹部会逐渐膨隆,由于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大量气体和内容物积聚在肠道内,导致腹部外观明显胀大。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腹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腹部相对较柔软,腹胀可能更易被察觉,而老年人可能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腹胀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本就相对缓慢,更容易发生肠麻痹导致腹胀。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术后发生肠麻痹导致腹胀的风险较高。
2.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这是因为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向下运行,导致胃肠道内压力升高,进而引起呕吐。在不同年龄段,儿童肠麻痹引起的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可能伴有精神萎靡等表现,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呕吐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生活方式不健康,如暴饮暴食的人群,更容易因肠道负担过重引发肠麻痹导致呕吐。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肠麻痹呕吐的风险也会增加。
3.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正常情况下,人体会有规律地排气排便,而肠麻痹时肠道蠕动功能障碍,排气排便会明显减少甚至停止。对于婴儿来说,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可能是肠麻痹的重要信号,需要密切关注。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更容易出现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的情况。长期卧床的生活方式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增加肠麻痹时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的风险。
二、肠麻痹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改善肠麻痹的状况。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麻痹都适用,儿童进行胃肠减压时要注意胃管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损伤。老年人由于吞咽反射等可能相对较弱,胃肠减压操作时要更加谨慎。有鼻腔、食管疾病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胃肠减压。
改善胃肠动力:可以通过调整体位,如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对于体弱的老年人或术后患者,早期活动要循序渐进),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可以进行床上翻身、四肢活动等,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的人群,通过鼓励活动来改善胃肠动力更为重要。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活动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肠麻痹患者可能存在呕吐、腹胀等情况,容易导致水电解质丢失,需要及时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儿童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心肺负担过重等问题。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补液时要更加谨慎。有肾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考虑肾脏的代谢负担。
2.药物治疗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可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对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种类。有胃肠道出血等疾病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出血的胃肠动力药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