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是怎么回事问
气血虚是怎么回事
-
气血虚是中医术语,成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表现有气虚和血虚方面,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调理,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气血虚的成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的生成能力减弱,血的化生也会受到影响,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气血虚的情况。例如,老年人脾胃功能多有减退,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差则气血生成不足。
性别因素: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特殊生理过程,容易失血,若不能及时补充,就容易导致血虚,进而影响气血状态;同时,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激素变化等也可能影响气血生成。
生活方式
饮食不节:长期挑食、节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的关键,脾胃受损则气血生成缺乏来源。比如长期吃过于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成不足。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脑力劳动过度则易使心脾受损,心主血,脾生血,心脾受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睡眠不足: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脏腑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修复。因为夜间是身体进行气血生化和修复的重要时间,睡眠不足会干扰这一过程。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运行或导致失血等情况,从而引发气血虚。例如,慢性肝病患者多存在肝功能异常,影响气血的代谢;慢性肾病患者,肾主藏精,精能化血,肾病则精血生化不足。
气血虚的表现
气虚表现:气短懒言,说话没有力气,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神疲乏力,感觉身体疲惫,精神不振;自汗,即平常容易出汗,尤其活动后出汗增多;脉象虚缓等。
血虚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指甲颜色淡白;头晕眼花,看东西容易模糊,站立时可能会头晕;心悸失眠,心脏跳动异常,睡眠质量差;手足麻木等。
气血虚的调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补气的食材有山药、大枣、黄芪等,补血的食材有阿胶、桂圆、黑芝麻、猪肝等。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来补充气血,例如用黄芪、当归炖鸡汤,有较好的补气养血功效,但具体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若有基础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夜间尽量在11点前入睡。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但要避免过度运动耗伤气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气血虚多与饮食不当、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家长要注意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但儿童活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例如,对于脾胃功能较弱的儿童,饮食上可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等。
老年人:老年人气血虚者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易消化吸收,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运动要更加温和,如慢走等;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体检,若有慢性疾病要积极治疗控制,以防止气血虚进一步加重。
女性:女性在月经期间、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要更加注重气血的调养。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孕期要保证营养充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气血调理;产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饮食上要加强营养补充气血。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