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颌下间隙感染

颌下间隙感染

2025年10月14日 21:13:16
病情描述:

颌下间隙感染

医生回答(1)
  • 张雷
    张雷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向他提问

    颌下间隙感染由牙源性(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等)或腺源性(颌下淋巴结炎等)感染引发可扩散累及周围组织,具局部颌下区红肿疼痛等表现及全身感染症状,可依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治疗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要维护口腔卫生、尽早治口腔炎症预防,儿童需家长监督口腔清洁,老年人有基础病要密切监测病情。

    一、定义

    颌下间隙感染是颌下间隙内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如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牙周炎等)、腺源性感染(如颌下淋巴结炎)等引发,感染可扩散累及周围组织。

    二、病因

    1.牙源性感染: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炎症,炎症扩散可侵入颌下间隙。例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若未及时控制,炎症易蔓延至颌下间隙。

    2.腺源性感染:颌下淋巴结感染扩散,如口咽部、面部的炎症累及颌下淋巴结,进而引发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颌下区红肿、疼痛,压痛明显,皮肤紧张,可伴有皮温升高。严重时肿胀可累及口底及颈部,导致张口受限。

    2.全身表现:可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诊断

    1.临床表现:依据颌下区红肿、疼痛等典型局部表现及全身感染症状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颌下间隙内积液;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间隙内炎症范围及有无脓肿形成。

    五、治疗

    1.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切开引流:脓肿形成时需及时切开引流,引流切口选择应考虑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确保引流通畅。

    六、预防

    1.口腔卫生维护: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2.避免炎症扩散:一旦出现口腔局部炎症,应尽早规范治疗,防止炎症向周围间隙扩散。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口腔卫生意识较弱,需家长协助监督口腔清洁,如发现儿童颌下区异常红肿,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至重要部位,影响儿童健康。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控制基础疾病,及时处理颌下间隙感染,防止感染加重引发严重并发症。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