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口腔白色念珠菌

口腔白色念珠菌

2025年10月14日 18:41:59
病情描述:

口腔白色念珠菌

医生回答(1)
  • 韩俊
    韩俊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向他提问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致机会性真菌感染病,婴幼儿因口腔pH适定植且免疫未全发育发病率高,长期用广抗、免疫抑制剂及有基础病等免疫低下人群发病风险增,典型症状为口腔黏膜白色凝乳状斑膜等,诊断靠直接镜检假菌丝或芽孢及真菌培养,治疗用抗真菌药,预防要口腔清洁及免疫维护,婴幼儿需做好喂养器具清洁消毒,免疫低下人群要关注口腔健康等。

    一、定义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引发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正常情况下可存在于人体口腔等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易致病。

    二、流行病学

    婴幼儿群体:由于其口腔局部pH值适合白色念珠菌定植,且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多见于长期使用奶瓶喂养、口腔清洁不彻底的婴幼儿。

    免疫低下人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膜,形似奶块,不易用棉签或纱布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伴有溢血;婴幼儿患者常表现出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部分成人患者可伴有口干、口腔烧灼感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黏膜刮片,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若观察到假菌丝或芽孢,可初步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

    真菌培养:将病变部位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于37℃培养1-3天,依据菌落形态及镜检结果确诊白色念珠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等导致菌群失调加重感染。

    六、预防措施

    口腔清洁:婴幼儿喂食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干燥清洁;成人也应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免疫维护:免疫力低下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适度加强营养、进行体育锻炼以提升机体免疫力,降低白色念珠菌感染几率;同时注意避免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交叉接触。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家长需严格做好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喂奶前后用温水轻柔擦拭婴幼儿口腔,因其口腔自洁能力弱,易受白色念珠菌侵袭,通过规范清洁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免疫低下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口腔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发现口腔异常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营养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从而减少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口腔疾病的可能性。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