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灌肠的几大并发症

灌肠的几大并发症

2025年10月14日 21:06:08
病情描述:

灌肠的几大并发症

医生回答(1)
  • 黄鸿翔
    黄鸿翔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向他提问

    灌肠可能引发肠道穿孔、肠道感染、肠黏膜损伤、电解质紊乱、肛门直肠损伤等问题,不同发生机制下,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如儿童肠道娇嫩、免疫系统弱等,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操作时需针对不同情况谨慎处理以减少各类损伤和紊乱的发生。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肠道相对娇嫩,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更需谨慎,低龄儿童肠道发育不完善,发生肠道穿孔的风险相对更高,操作时应严格控制力度和深度;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肠道弹性降低,也较易出现肠道穿孔情况,操作时需更加轻柔。

    肠道感染

    发生机制:灌肠所用器具消毒不彻底,或灌肠溶液被污染,都可能引发肠道感染。比如,使用的灌肠袋、灌肠管等器具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就会将外界病菌带入肠道,引起肠道感染。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肠道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肠道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等,在灌肠操作前后需加强对肠道感染风险的防控。

    肠黏膜损伤

    发生机制: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压力不合适,或灌肠管质地过硬等,都可能造成肠黏膜损伤。例如,灌肠液温度过低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进而损伤肠黏膜;灌肠压力过大时,会对肠黏膜产生过度的冲击,导致黏膜受损。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肠黏膜较薄,对温度和压力的耐受程度更低,更易出现肠黏膜损伤,操作时要严格控制灌肠液的温度和压力;老年人肠黏膜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耐受能力下降,在灌肠时需特别留意灌肠液的相关参数,以减少肠黏膜损伤的发生。

    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制:大量不保留灌肠时,若灌肠液的成分不合理,或灌肠次数过多,可能导致肠道丢失大量电解质,从而引起电解质紊乱。比如,使用大量低渗灌肠液进行灌肠,会使肠道内电解质被大量稀释并排出体外,引发电解质失衡。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对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弱,电解质紊乱后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精神萎靡、抽搐等,需格外注意灌肠后电解质的监测;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代谢方面的基础问题,灌肠后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在灌肠过程中及之后要加强对电解质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肛门直肠损伤

    发生机制:灌肠管插入时操作粗暴,或患者不配合剧烈活动,都可能造成肛门直肠损伤。例如,在插入灌肠管时用力过猛,会直接损伤肛门直肠的黏膜或肌肉组织。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肛门直肠发育尚不完善,在灌肠时若患儿不配合,更容易发生肛门直肠损伤,操作前需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老年人肛门直肠肌肉弹性降低,损伤后恢复相对困难,操作时要轻柔缓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肛门直肠损伤。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