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

2025年10月14日 09:41:32
病情描述: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

医生回答(1)
  • 刘茜
    刘茜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向他提问

    拔牙后出血可能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引起。局部因素包括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血凝块脱落;全身因素有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肝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不同因素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需注意相关风险。

    牙龈撕裂:拔牙过程中,牙龈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或撕裂,若未妥善缝合或处理不当,会引起出血。比如儿童在拔牙时可能因配合不佳导致牙龈撕裂风险增加,女性在生理期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若此时拔牙出现牙龈撕裂更易出血,有拔牙史或口腔疾病史者也可能因局部组织脆弱出现牙龈撕裂致出血。

    牙槽骨骨折:拔牙时用力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牙槽骨骨折,骨折部位的血管破裂会引起出血。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发生牙槽骨骨折的风险可能较高,不同性别都可能出现,生活中意外碰撞等也可能增加牙槽骨骨折致拔牙后出血的几率。

    血凝块脱落: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对创口愈合至关重要,若过早漱口、吸吮、进食过硬食物等,易导致血凝块脱落,使创口暴露,引起出血。儿童可能因不了解口腔护理知识,不小心吸吮导致血凝块脱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爱漱口、吸吮的人都可能出现此情况,有不良口腔习惯者风险更高。

    全身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拔牙后易引起创口出血。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和压力调节功能可能异常,拔牙后血管收缩不佳,导致出血不止。老年人患高血压比例较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患病上无绝对性别差异,长期高血压未规范治疗者风险更大。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拔牙后容易出血且不易止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无特殊差异,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需特别注意拔牙后的出血风险。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功能异常,影响凝血机制,拔牙后极易发生出血情况。儿童及青壮年可能患白血病,不同性别均有发病可能,有白血病病史者拔牙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会持续出血。男性发病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需格外关注,此类患者拔牙前需进行特殊的凝血因子补充等准备。

    肝脏疾病:严重肝脏疾病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易出血。各年龄段因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者都可能出现拔牙后出血情况,有肝脏疾病病史者需在病情稳定时谨慎拔牙,并评估凝血功能。

    内分泌紊乱:如女性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女性生理期时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使凝血功能相对不稳定,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改变,也可能出现拔牙后出血风险增加的情况,不同生活阶段的女性需根据自身内分泌状态注意拔牙相关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