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什么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什么

2025年10月15日 15:00:16
病情描述: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黄欣
    黄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微创手术,适用于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等,操作流程包括血管穿刺、导管输送人工瓣膜、释放人工瓣膜,相比传统手术创伤小、风险相对低,术后需密切监测、药物治疗、循序渐进康复锻炼,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康复有差异。

    适用的心脏瓣膜疾病类型

    二尖瓣病变:例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对于一些不适合传统开胸手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可以考虑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比如一些高龄、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创伤的患者。

    主动脉瓣病变:像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在主动脉瓣病变的治疗中,心脏瓣膜介入手术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对于那些有严重主动脉瓣病变,但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介入手术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手段。

    手术的大致操作流程

    1.血管穿刺:通常会选择股动脉等血管进行穿刺,通过穿刺建立一个通道,以便将导管等器械送入心脏。

    2.导管输送人工瓣膜:将装载有人工瓣膜的导管通过血管送到心脏内病变瓣膜的位置。

    3.释放人工瓣膜:在影像学设备(如X线、超声等)的引导下,准确将人工瓣膜释放到病变瓣膜的部位,使其展开并起到替换或修复病变瓣膜的作用。

    与传统心脏瓣膜手术相比的优势

    创伤小:传统开胸心脏瓣膜手术需要切开胸部,创伤较大,而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通过血管穿刺进行,体表创伤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例如,传统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恢复,而介入手术患者卧床时间明显缩短。

    手术风险相对较低: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介入手术的风险可能低于传统开胸手术。因为其创伤小,对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

    密切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同时要关注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人工瓣膜的功能。

    药物治疗:患者需要使用一些药物,如抗凝药物等,以防止人工瓣膜处形成血栓。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康复锻炼:在术后恢复阶段,患者需要逐渐进行康复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术后早期可以进行轻度的床上活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室内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更加缓慢、适度;年轻患者相对可以有一定的活动量提升,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控制,以促进整体的康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