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的区别

2025年10月15日 20:53:09
病情描述: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李兰娜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手足口病多由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某些亚型引起,两者均经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播,托幼机构易流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急骤发热、咽痛等,对症治疗预后好;手足口病先发热伴非特异症状,后手足口臀出疹疱疹等,重症风险较高,均需对症护理,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加强护理,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临床表现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大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可伴有流涎、拒食、烦躁等。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预后良好。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10岁儿童。

    手足口病: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手足部多见,表现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循环、呼吸衰竭表现。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传播途径方面

    两者都可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引起流行。

    治疗与护理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适用于相应年龄儿童),咽痛明显时可局部使用缓解咽痛的药物等。注意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手足口病:同样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处理同疱疹性咽峡炎。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等重症表现的患儿需及时就医,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等。护理上要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

    预后方面

    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预后良好,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对于手足口病患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而疱疹性咽峡炎相对预后更平稳,但也需关注患儿症状变化。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时更应加强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和精神状态等。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如定期消毒、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等),以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