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能否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问
川崎病能否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
-
川崎病不能仅靠血常规检查出来,但血常规检查可为其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病程1-2周后血小板开始升高、部分患儿有轻度贫血等,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多项辅助检查,包括CRP明显升高、ESR增快、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冠状动脉病变等,不同情况血常规在川崎病诊断中意义相似,儿科护理中需结合整体情况协助诊断治疗。
白细胞计数:川崎病患者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可高达(10-30)×10/L,甚至更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因为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白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但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非川崎病特异性的,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明显升高,一般超过70%。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成分,在川崎病的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大量被激活并聚集,导致其比例升高。然而,单纯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
血小板:川崎病患者病程1-2周后血小板开始升高,发病第2-3周时可达高峰,常大于300×10/L,甚至可超过1000×10/L。血小板升高与血管炎症导致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以及机体的修复反应有关。但血小板升高也可见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恢复期等情况。
血红蛋白:部分川崎病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表现为轻度贫血,这与炎症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慢性炎症导致的造血微环境改变有关,但贫血程度一般较轻。
川崎病的其他诊断依据及综合诊断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多项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通常有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或掌跖红斑、多形性红斑样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除血常规外,还需要结合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心电图检查有无ST-T改变或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等多项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川崎病。例如,CRP在急性期可显著升高,常大于100mg/L,这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判断病情和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儿,血常规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病情判断和鉴别诊断时需要结合患儿的整体情况。例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辅助川崎病的诊断。同时,在儿科护理中,要密切关注川崎病患儿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