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

2025年10月15日 13:39:34
病情描述: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

医生回答(1)
  • 王伟民
    王伟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胸痛及不典型表现,相关人群易患病;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T波改变及动态演变;心肌损伤标志物中肌钙蛋白敏感性特异性高,CK-MB可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察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显心肌灌注缺损区域,均有助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有胸痛症状,多为发作性心前区闷痛、压榨性疼痛或烧灼感,疼痛程度不一,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背部等部位,持续时间一般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等,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病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心电图检查

    1.ST段压低:多数患者可出现ST段压低,一般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但部分患者ST段压低不明显,需动态观察。

    2.T波改变: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T波倒置常呈对称性。

    3.动态演变:需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发病初期心电图可能无特异性改变,数小时后可出现ST-T动态演变,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可持续数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早期、准确地反映心肌损伤情况,年龄对肌钙蛋白的升高幅度可能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升高幅度相对较缓,但诊断价值依然存在;女性患者在相同心肌损伤程度下,肌钙蛋白变化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不影响其作为诊断依据;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同样重要,能帮助明确是否存在心肌梗死情况。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在发病后4小时左右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到高峰,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范围相关,也可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部分患者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等,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对年龄较大、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能更直观地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对于女性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晰显示心脏各腔室及瓣膜情况,辅助诊断;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动态评估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可显示心肌灌注缺损区域,明确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对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的患者均可进行该检查,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