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是什么问
肱骨髁上骨折是什么
-
肱骨髁上骨折是10岁以下儿童常见的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骨折,与儿童骨骼特点及外力因素相关,有伸直型和屈曲型等类型,表现为肿胀、疼痛等,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无明显移位者保守治疗,明显移位者多需手法复位后选择石膏固定或手术,康复护理重要,不同阶段需相应功能锻炼,家长要配合并观察异常。
解剖基础相关影响: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与儿童的骨骼特点有关,儿童的肱骨髁上区骨质相对薄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骨折。例如,当儿童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重力向下传递,两种力量交汇于肱骨髁上部位,就容易导致骨折。不同性别在发生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的愈合和修复过程与成人有一定不同,儿童的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关注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情况,因为儿童的骨骼塑形能力较强,不过如果骨折复位不佳,可能会影响上肢的功能发育。
外力因素:常见的外力包括摔倒时手掌撑地的间接暴力,此外,直接的暴力打击也可能导致肱骨髁上骨折,但相对间接暴力来说发生率较低。比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被重物砸到肘部等情况。
骨折类型
伸直型:较为常见,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近端向前下方移位。这种类型的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上方,同时身体重力作用使肱骨干下部向前移位而导致。
屈曲型:相对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近端向后下方移位。通常是肘部着地,暴力由肘部传至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临床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疼痛、畸形,肘部活动受限,有时可伴有皮下瘀斑。如果骨折伴有血管损伤,还可能出现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脉搏减弱等表现;如果伴有神经损伤,可能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等。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的骨折或者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CT等检查来更清晰地了解骨折细节。
治疗原则: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以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多需要进行手法复位,然后根据情况选择石膏固定或者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康复护理: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护理都非常重要。在骨折恢复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早期主要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中期可以逐渐增加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锻炼;后期则要加强上肢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家长需要密切配合,帮助患儿进行康复锻炼,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肢体的血液循环、感觉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例如,对于低龄儿童,家长要耐心引导患儿进行锻炼,避免强制引起患儿的抵触情绪,影响康复进程。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