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和诱因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和诱因

2025年10月15日 17:47:28
病情描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和诱因

医生回答(1)
  • 方媛
    方媛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假单胞菌属)、真菌(念珠菌);诱因有基础心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侵入性操作(心脏手术、血管内导管操作)及其他因素(免疫抑制状态、口腔卫生不良)。

    一、感染性心内膜itis的病原体

    (一)链球菌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在口腔和上呼吸道定植,当口腔手术、拔牙等操作时,可侵入血流,进而累及有病变的心内膜。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相关,通过血流到达心内膜引发炎症。

    (二)葡萄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在静脉药瘾者中较为常见,因静脉注射污染的药物等因素,细菌易进入血流并定植于心内膜。

    2.表皮葡萄球菌: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中较为常见,与手术操作、人工瓣膜植入等有关,细菌可黏附于人工瓣膜表面导致感染。

    (三)革兰阴性杆菌

    1.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可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下,细菌入血后累及心内膜,常见于留置导尿管等有创操作后患者。

    2.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可引起免疫抑制患者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心内膜炎,常与医院内感染相关。

    (四)真菌

    1.念珠菌: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等患者,真菌可经血流侵犯心内膜。

    二、感染性心内膜itis的诱因

    (一)基础心脏疾病

    1.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分流等因素使心内膜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压力降低,左心压力高,血液从左心到右心,受损的心内膜更易被病原体附着。

    2.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病变,瓣膜的损伤处易成为细菌定植的部位。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局部血流形成湍流,有利于病原体的黏附。

    (二)侵入性操作

    1.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等,手术过程中可能将细菌带入心内膜,尤其是人工瓣膜植入后,人工瓣膜表面为细菌提供了黏附的场所。

    2.血管内导管操作: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增加了细菌进入血流并定植于心内膜的机会。例如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细菌可沿导管进入血流,当心内膜有病变时就会引发感染。

    (三)其他因素

    1.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心内膜也易被病原体侵袭。

    2.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口腔卫生不良时,细菌数量增多,当有牙龈出血、拔牙等情况时,细菌易进入血流,对于本身有心内膜病变潜在风险的患者,就可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长期不刷牙、不洗牙的患者,口腔内细菌滋生,拔牙后细菌入血更易导致心内膜感染。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