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经常吐奶是怎么回事问
婴儿经常吐奶是怎么回事
-
婴儿吐奶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消化系统未熟,吐奶量少、无其他不适;病理性可由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引起,有吐奶量多、伴其他异常表现等。区分可看吐奶量、伴随症状、生长发育,生理性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等护理,病理性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护理时要保呼吸道通畅、观察情况、注意保暖。
一、生理性吐奶的常见情况
婴儿经常吐奶,其中生理性吐奶较为常见。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例如,新生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胃容量较小,食管与胃连接的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不紧,当婴儿吃奶后,胃内的奶液容易反流至口腔导致吐奶。一般来说,这种吐奶量较少,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婴儿精神状态通常较好,也无其他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吐奶的可能原因
1.消化道畸形
食管闭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乳汁或黏液等,且难以通过普通喂养缓解,常伴有唾液增多、呛咳等表现。
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为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液,不含胆汁,在腹部可摸到橄榄样肿块。
2.感染因素
胃肠道感染:如婴儿感染了轮状病毒等病原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吐奶,同时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肠炎,除了吐奶外,婴儿大便呈蛋花汤样。
3.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牵涉性呕吐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可因颅内压增高导致婴儿出现喷射性吐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嗜睡、前囟饱满等表现。
三、如何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吐奶
观察吐奶量:生理性吐奶量一般较少,病理性吐奶量可多可少,有时呈喷射性吐出较多奶液。
观察伴随症状:生理性吐奶婴儿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病理性吐奶常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哭闹不安、腹胀等其他异常表现。
观察生长发育情况:生理性吐奶的婴儿生长发育正常;病理性吐奶的婴儿可能出现体重不增或下降等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
四、应对吐奶的措施
1.生理性吐奶的护理
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婴儿的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喂完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婴儿,应将婴儿竖着抱起,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一般拍嗝3-5分钟。
喂养量和频率: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少量多次喂养可能有助于减少吐奶。
2.病理性吐奶的处理
如果考虑是病理性吐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对于幽门肥厚性狭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需要进行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
五、特殊人群(婴儿)吐奶的温馨提示
婴儿的消化系统和各器官功能尚不完善,家长在护理婴儿时要格外细心。当发现婴儿吐奶时,首先要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将婴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吐奶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是生理性吐奶,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要掌握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方法;如果是病理性吐奶,要及时带婴儿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并且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婴儿的保暖,避免因受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吐奶情况。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