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月体肾炎I型问
什么是新月体肾炎I型
-
新月体肾炎I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是体内产生抗肾小球基底膜特异性抗体引发炎症致肾小球形成新月体,病理有光镜下大部分肾小球有新月体、免疫荧光IgG线条状沉积、电镜下基底膜断裂等特点,临床表现有各年龄段发病、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及部分患者合并肺出血,诊断靠实验室检查(抗GBM抗体阳性等)和肾活检病理,治疗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预后差,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病理特点
光镜下可见大部分肾小球(通常>50%)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呈线条状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这是与其他类型肾炎鉴别的重要免疫荧光特征。
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有断裂等改变。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中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肾脏表现:患者多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短期内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很快发展为尿毒症。
肺脏表现:部分患者可合并肺出血,出现咯血等症状,这是由于抗GBM抗体也可与肺泡基底膜结合,导致肺组织受损,即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蛋白尿等。
血清学检查可见抗GBM抗体阳性,这是诊断新月体肾炎I型的特异性指标。
肾活检病理检查:肾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可明确新月体形成及免疫荧光的特征性表现。
治疗及预后
治疗:
血浆置换:通过清除血浆中的抗GBM抗体,减轻免疫反应,通常需持续进行,直至抗体转阴。
免疫抑制剂: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损伤。
预后:新月体肾炎I型预后较差,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在数月内进展至尿毒症。但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部分患者肾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然而,肺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且即使经过治疗,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和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收益;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