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多发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多发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5年10月16日 12:08:45
病情描述:

多发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医生回答(1)
  • 李晓芳
    李晓芳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多发性胃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药物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致部分遗传性综合征易并发胃息肉,Hp感染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刺激易形成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致胃黏膜异常增生引发息肉,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促息肉形成,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致胃黏膜损伤形成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Hp在胃内定植后,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息肉。研究表明,根除Hp治疗后,部分胃息肉有缩小甚至消退的可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染Hp后,发生胃息肉的几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感染Hp后如果不及时干预,也可能增加成年后出现胃息肉的风险;而老年人由于胃黏膜本身的防御修复功能下降,Hp感染更容易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促进息肉形成。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存在萎缩性改变,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等病理变化。在这种慢性炎症和黏膜修复的过程中,胃黏膜上皮容易出现异常增生,从而引发多发性胃息肉。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这类患者胃息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癌变倾向,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处理。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的胆汁等反流至胃内,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的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进而促使胃息肉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的人,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情况,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同时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胆汁反流的可能性增大,进而促进胃息肉生成;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胆汁反流相对更常见,也更易引发胃息肉。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诱发胃息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和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形成息肉。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密切监测胃部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来降低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