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中医疗法有哪些问
大肠息肉的中医疗法有哪些
-
中医针对大肠息肉有多种疗法,中药内服可辨证论治,湿热蕴结用白头翁汤加减等;针灸包括体针取天枢等穴、耳针取大肠等耳穴,可调节肠道等功能;中药灌肠让药物直接作用肠道病变部位。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大肠息肉时中医治疗各有特点,需依情况调整。
针灸疗法
体针:常选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调理大肠气机;大肠俞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可调节大肠腑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作用;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可疏通大肠腑气。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调节肠道气血、运化水湿、通调腑气的作用,从而对大肠息肉的防治可能有一定帮助,现代研究显示针灸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炎症状态等,有利于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可能抑制息肉的发展。
耳针:选取大肠、直肠、脾、胃等耳穴。耳针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刺激大肠、直肠穴可直接针对肠道病变部位进行调节;脾、胃穴则从调理脾胃功能入手,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大肠息肉的常见因素之一,耳针疗法操作相对简便,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按压耳穴来辅助治疗。
中药灌肠疗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等功效的中药煎液经肛门灌入肠道,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部位。例如用败酱草、蒲公英、薏苡仁等中药煎液灌肠,败酱草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蒲公英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薏苡仁可健脾利湿,药物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能改善肠道炎症环境,抑制息肉细胞的异常增殖,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研究发现中药灌肠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调节肠道免疫功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大肠息肉相对较少,若有则需格外谨慎,中药内服、针灸、灌肠等疗法都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调整剂量和操作方式,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及刺激强度;孕妇患大肠息肉时,中医治疗需权衡利弊,中药内服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等可能导致流产的药物,针灸穴位选择和刺激强度要适中,灌肠疗法也需谨慎操作,防止引起子宫收缩等不良后果;老年人患大肠息肉,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中医治疗时要注重扶正与祛邪的平衡,在调理脏腑功能的基础上兼顾息肉的消除,选用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选择相对温和且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